
喝酒仿佛是一项先天技能。喝酒不用学,在知情或不知情,喝一口就入门了,没有会不会,只有想不想。
人们爱喝酒,好处有三:放松,交友,获得灵感。但劝酒文化让人反感,很多人觉得被冒犯。特别是强行劝酒,伤尊严,伤身又伤神。
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不管喝不喝酒,人们对喝酒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。4月我写了一篇《喝酒》,通篇讲的是古人的饮酒文化和态度,39万的阅读量(连接在文末)。
人为什么要喝酒?古人说了大实话,动了真感情。真正吸引我们的,是酒的历史、文化和情感。
一个人生在哪,长在哪,学习在哪,工作在哪,那里就会有他的脚印,他身上就会有当地的印记。一个人生在那里,却不知道那里的历史和文化,那就像没有脚的鸟,飞过千山万水,不知根在哪里,感觉会很奇怪。
我们生活在中国,有悠久的黄酒白酒文化,有能压榨出酒的唐诗宋词,这让我们喝酒时,不自觉地叠加前人的文化,感受更深一层。而葡萄酒在《新约》里被视为“耶稣的血液”,欧洲人喝酒时,带着宗教色彩,感受肯定也不同。

01、酒里有情感
《咏鹅》、《悯农》和《静夜思》是我们很多人的启蒙诗。

李白的两首诗:
《静夜思》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《月下独酌》(节选)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看看第3句,改了动词,“望”和“邀”,望,是隔着天际;邀,是拉进距离。在1300多年后,通过这些短短的诗句,我们仍能感受到李白26岁时的乡愁和44岁时的孤寂。
孤独,是独自存在,享受一个人的自由。孤独,是每个人的终身伴侣。学会独处,享受孤独,是一个人成熟自洽的标志。
独自而不孤单,alone而不longly。下次觉得孤单时,效仿李白,举杯邀明月,不管里面装的是水、可乐、奶茶,还是酒,在平行时空里,和酒仙碰个杯。
02、酒里有家国

王翰一首《凉州词》,让夜光杯闻名于世,让我们知道唐朝葡萄酒,也让我们感受到边关将士保家卫国,视死如归的豪情。
这首诗有两种视角,有不同的解读:一、豪饮旷达,不怕牺牲;二、借酒解愁,悲从中来。
我选择了第一种。一是,边塞诗多悲凉,如果王翰表达谐虐,那是意料之外,气局更妙。二是,王翰恃才傲物,豪放不羁,他的诗情感奔放,词华壮丽,他更可能想表达豪情壮语。
03、酒里有乾坤
李白在《把酒问月》写道:
“青天有月来几时,我今停杯一问之。”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
“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”
三百多年后,苏轼化用了李白的诗歌,写出了千古绝唱: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”
文化有传承,大文豪苏东坡的词里也吸收了李白的灵感,他喜欢李白,也喜欢杜甫,而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。

铁打的青天明月,流水的古人今人。在蓝星上,我们从来不孤单。我们抬头看的,古人也曾抬头看过。我们仰望的宇宙,前人也曾探索过。我们感叹的,感触的,在时光的河流里,曾经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某个人也曾和我们一样,有过同样的境遇和感想。
我们对酒当歌,我们把酒问月,我们对酌观花,我们喝的每一口酒里,有历史,有文化,有情感,有传承。
温馨提醒:
饮酒有度,微醺就好,建议不超2标准杯
花看半开,酒饮微醺。
不爱那么多,只饮一点点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身心舒服。